English

在改革开放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1999-02-08 来源:光明日报 黄丽满 我有话说

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广东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运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大胆试验,积极探索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初步走出了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路子。综观二十年来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坚定不移地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对外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广东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具备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把广东确定为对外开放的试验区,给予特殊政策;邓小平同志嘱咐广东要办好经济特区,充分发挥特区的“窗口”和“排头兵”作用,率先“杀出一条血路”来。20年来,我省肩负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重托,勇于探索,把对外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省委一直把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推动整体经济上台阶的重要措施,先后提出了“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和“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地走对外开放之路。

二是以创办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循序渐进扩大对外开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东省人民特别是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大胆探索,使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发挥了对内辐射作用。在办好经济特区的同时,我们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全省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了由经济特区向沿海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再向广大山区腹地梯次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较早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是充分发挥人缘地缘的独特优势,并不断增创新的优势。我省大力加强同港澳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使粤港澳经济合作呈现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侨务政策,搞好对外宣传,激发广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投资支持家乡经济建设、捐助桑梓举办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各地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进一步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

四是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省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外贸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出口生产体系建设,努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

五是积极探索利用外资途径,不断利用外资水平。我省采取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国际股票和证券投资、“三来一补”等利用外资方式,利用外资的方式由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过渡发展;把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依法管理外商投资企业,推动了广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不遗余力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我省的经济体制改革同全国一样,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的,而全面改革则是在1979年7月中央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之后。当时,中央作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让广东实行计划以省为主,财政实行大包干,扩大对外贸易权限,在物价、劳动工资、物资、商业和金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主动权,并试办经济特区。正是这一决策,为广东率先冲破旧体制的束缚,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价格改革是首先要闯过的一个难关。我省在八十年代初期采取了“放调结合,以放为主,放中有管,分步推进”的做法,在全国率先闯过了这一难关,从而搞活了流通,带动了生产。接着,我们又在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以路养路”、“以桥养桥”、“以水养水”、“以电养电”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新机制。在进行价格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有形建筑市场等不断完善。

为了培育市场主体,我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同时,从1992年开始,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以理顺产权关系为主的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并积极而慎重地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

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运行特点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要求。我省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市场调控体系和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省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情况下能快则快;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适时地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发展中要实行不平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最终走共同富裕之路,等等。小平同志还特别要求广东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年来,广东经济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关键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使其他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适度发展的方针;实施“强化农业、交通能源通信和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廉政监督三个机制;实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的“三个三工程’;大力发展混合经济,推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四个轮子”一齐转;择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采取以广州、深圳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及珠江三角洲为“龙头”、粤东粤西为两翼、带动广大山区腹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梯次推进发展格局;鼓励和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加大扶贫力度,坚持不懈地帮助山区脱贫致富,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毫不动摇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20年的实践看,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人们树立自主、竞争、效率等新的意识观念。窗户打开,进了新鲜空气,但也同时进了“苍蝇”,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因此,如何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遇到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

广东省由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因而较早遇到了这一挑战,较早碰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较早进行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探索,使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理想,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日益形成,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邓小平理论正确指引的结果,都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都是全国人民热情关心和支持的结果。这20年的历程也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我们党所选择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